假冒 “群雄商会刘正霖” 荐股骗局曝光:500 人交流群全是托,入金即冻结
近期,一起假冒 “群雄商会刘正霖” 的荐股骗局被曝光,该案件中骗子通过伪造身份、操控虚假交易平台等手段,诱骗投资者入金后冻结资金,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万元。以下是案件的核心细节与防范建议:
一、骗局核心手法解析
虚假身份包装与权威背书骗子冒用 “群雄商会副会长”“前华尔街量化基金经理” 等头衔,伪造专业形象。其头像背景设置为交易所大屏,简介中罗列多个虚假社会职务,并通过 PS 商会公章、伪造投资研报等方式增强可信度。类似手法在其他案例中也屡见不鲜,例如冒充 “清北名师”“慈善机构研究员” 等身份,利用公众对权威的信任实施诈骗。
虚假交流群的闭环操控骗子组建 500 人交流群,群内除受害者外均为 “托号”。这些 “托” 通过伪造盈利截图、发送 “跟着刘老师三天盈利 15%” 等话术制造虚假繁荣。当受害者犹豫是否提现时,“托” 会集体劝说 “交保证金就能解锁”“刘老师不会骗我们”,进一步诱导受害者陷入连环圈套。此类 “群托” 策略在刷单返利、教育培训等诈骗领域同样常见,通常由少数操盘手控制大量账号营造氛围。
虚假平台与资金陷阱骗子搭建看似正规的交易 APP,声称 “通过商会特殊渠道注册可享十倍杠杆”,实则后台可随意操控涨跌数据。当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后,平台以 “账户异常”“提现需缴纳保证金” 等理由冻结资金,随后关闭服务器并解散群聊。此类虚假平台常使用境外服务器、VPN 隐藏 IP,并通过分散账户转移资金,增加追踪难度。
二、法律视角与典型案例
法律定性与量刑依据根据《证券法》及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未取得资质的机构或个人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,或以虚假信息诱导交易,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、诈骗罪或操纵证券市场罪。例如,上海陈某团伙因非法荐股涉案 5600 万元,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 8 年;浙江方某忠团伙通过 “抢帽子交易” 操纵股价,非法获利 1 亿元,主犯获刑 19 年。
资金追赃与司法实践此类案件中,资金追赃难度较大,但部分案例显示通过跨部门协作可实现挽损。例如,浙江瑞安某黄金诈骗案中,司法机关通过冻结关联账户、促使嫌疑人退赔,最终全额追回 250 万元被骗资金。投资者需保留交易记录、沟通截图等证据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调查。
展开全文
三、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
四步核查法识别骗局
查资质:通过中国证监会官网或证券业协会查询机构及人员资质,“群雄商会” 未在民政部注册,属非法社会组织。
核身份:通过商会官方渠道核实 “刘正霖” 等人员信息,避免轻信社交平台或群聊中的单方面宣传。
验平台:拒绝下载陌生 APP,正规交易软件需通过官方应用商城下载,且无 “夜间优先委托” 等虚假功能。
审资金:正规投资平台要求资金转入专用对公账户,若对方要求转至个人账户或境外账户,务必警惕。
警惕六大异常信号
承诺 “保本保收益”“月赚 50%” 等违背市场规律的高回报;
要求 “快速入金”“抢占机构配额” 制造紧迫感;
群内成员密集发布盈利截图,且无真实讨论;
提现时出现 “账户冻结”“保证金缴纳” 等附加条件;
平台数据与真实市场行情脱节,或无法提供交易交割单;
客服态度敷衍,回避具体问题或频繁更换联系方式。
维权与举报途径
立即停止交易,保留所有证据(如 APP 截图、转账记录、群聊内容);
向当地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报案,或通过 “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” 举报虚假平台;
登录 “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” 官网或 “反诈中心” APP 查询平台风险信息。
评论